2008年重油价格_2008年中国油价多少钱
1.外购燃料油已缴消费税能否抵扣
2.富可敌国的石油巨人——国际大石油公司
3.CH3OH是什么物质,详细一点
4.山东海科化工集团的集团子公司
5.富可敌国的石油巨人是指哪些石油公司?
6.燃油添加剂什么牌子的好?
7.重油发电机组的重油发电发展分析
01 白油已经在征收消费税
中石油下属公司公布《产品价格调整说明》,该说明中表示,在国家税务总局的要求下, 中石油集团下属各炼厂所生产的工业白油、食品级白油产品在成品油消费税缴纳范围内,按要求应缴纳相应的税费。
02 工业白油相继纳入消费税范畴
近两年来,成品油消费税动作不断,异辛烷组分,轻循环,混合芳烃,稀释沥青,工业白油相继纳入消费税范畴,但各有各的情况。
2008年,《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提高成品油消费税税率的通知》(财税[2008]167号,以下简称《通知》),对成品油消费税征收范围进行了调整完善。
根据《通知》规定,除汽油、柴油、航空煤油、溶剂油外,对以原油或其他原料加工生产的用于化工原料的各种轻质油均按石脑油征收消费税,对各类重油、渣油均按燃料油征收消费税。
由此可见,2008年成品油税费改革后,凡属轻质油或重油、渣油的产品,无论取何种名称,无论是用做调制成品油还是化工原料,都应缴纳消费税。
第47号公告和50号公告就是在上述规定的基础上,从加强管理、堵塞漏洞、公平税负的角度,进一步明确纳税人凡生产加工符合汽油、柴油、航空煤油、石脑油、溶剂油、润滑油、燃料油征税规定的产品(以下简称应税成品油),无论以何种名称对外销售或用于非连续生产应征消费税产品,均应按规定缴纳消费税。
争议不少
01 白油征收消费税的争议!
通常意义来看,我们将成品油消费税的判定分为五级:
第一级,属于财税[2008]167号的情形,征收消费税;
第二级,根据产品的化学特性进行排除,如单一分子式的化学物质;
第,产品的生产许可进行区分;
第四级,产品的主要原料和外观形态进行区分;
第五级,产品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进行区分。
而工业白油是有明确行业标准的——NB/SH/T0006-2017(原SHT0006-2002)。
很多非财税专业的朋友认为工业白油不一定流入调油领域,征税有争议;
很多财税专业的朋友认为工业白油有行业标准,征税有争议;
很多朋友认为这是一种对财税[2008]167号和2012年47号公告的突破,改编了消费税的判定逻辑,即使要征收,也应该下发新的明确文件,不然可能引发行业对无序扩大的担忧。
02 工业白油到底要不要缴纳消费税?
大部分从业者认为符合行业标准都可暂免征收消费税,是因为下图:
重理逻辑
01 先看成品油消费税判定五级依据!
通常意义来看,我们将成品油消费税的判定分为五级:
第一级,属于财税[2008]167号的情形,征收消费税;
第二级,根据产品的化学特性进行排除,如单一分子式的化学物质;
第,产品的生产许可进行区分;
第四级,产品的主要原料和外观形态进行区分;
第五级,产品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进行区分。
先看成品油消费税的判定五级中的第一级别:财税[2008]167号对润滑油的定义:
润滑油是用原油或其他原料加工生产的用于内燃机、机械加工过程的润滑产品。润滑油分为矿物性润滑油、植物性润滑油、动物性润滑油和化工原料合成润滑油。
润滑油的征收范围包括矿物性润滑油、矿物性润滑油基础油、植物性润滑油、动物性润滑油和化工原料合成润滑油。
以植物性、动物性和矿物性基础油(或矿物性润滑油)混合掺配而成的“混合性”润滑油,不论矿物性基础油(或矿物性润滑油)所占比例高低,均属润滑油的征收范围。
再对比NB/SH/T0006-2017行业标准,可以认为白油属于润滑油的一种。
如果符合第一级判断逻辑,那就属于消费税的判定范围,不用进入再下一级的判断逻辑,是不是这样的呢?
02 继续看消费税相关公告的解读
我们来看2013年09月18日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发布的 关于《消费税有关政策问题补充规定的公告》的解读。
从产品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进行区分。对外观形态和生产所需主要原料与应税成品油相同或相近的产品,如符合该产品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并按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检测证明备案的,可视为非应税产品,否则,视同石脑油或燃料油征收消费税。但,对通过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其他方法可以确认属于应税成品油的,即便产品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也应征收消费税。
外购燃料油已缴消费税能否抵扣
石油石化产业链的构成
石油化工是指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石油产品和化工产品的整个加工工业,包括原油和天然气的开行业和油品的销售行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通常可以将石油石化产业分为:石油开业、石油炼制业、石油化工、化工制品和化肥行业等。
“石油开”指的是将原油和天然气从地下出的过程,并将原油和天然气分离。“石油炼制”指的是将原油加工成汽油、柴油、煤油、石脑油、重油等油品的过程。“石油化工”指的是,将石油产品和石化中间品加工成石化中间品的过程。
而“化工制品”指的是将石化中间品加工成制品的过程。“化肥行业”指的是将石油产品合成为化肥的过程。每个过程有其自身的功能和特点。具体分类和特点如下:
石油工业包括全球的勘探、开、炼制、运输(通常利用油轮和管道运输)和油品销售等。石油也是许多化工产品的原料,包括医药品、熔剂、化肥和塑料等。该行业通常被分为三个主要部份:上游、中游、下游。通常将中游纳入下游之内。
扩展资料
石化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1、价格传导的过程
鉴于化工领域广泛存在着“中间体”,而国内又缺少交易“中间体”的现货市场。因而我国石化终端产品的价格形成过程较为复杂,往往受到上游价格垄断的影响。
产业链图显示了石化产业链的主要环节,其产业链末端产品的价格经由各自产业链的加工环节传导形成。
芳烃亦可来自石油轻馏分的催化重整。石油轻馏分和天然气经蒸汽转化、重油经部分氧化可制取合成气,进而生产合成氨、合成甲醇等。
三烯三烃经与无机产品反应可获得“中间体”,包括PE、EG、聚乙烯醇、丙烯晴、已内酰胺、对二甲苯等,也就是产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产品的原料。
通常价格的形成主要受两种因素主导:一是消费拉动,二是成本推动。在这两种类型之间,价格传导的过程和效果也大不相同。
(A)消费拉动型
在消费拉动的情况下,受下游需求增长的影响,价格开始上涨。此时,该加工环节的边际利润也随之增长,进而拉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这一过程在产业链中的每一个加工环节中重复,至传导至产业链的源头石脑油)。某一环节受到阻碍,特别是在产能远远大于产量或者需求的环节。
(B)成本推动型
在成本推动的情况下,产业链源头原材料价格首先上涨,其结果要求将增加的原材料成本转嫁到该加工环节的产品价格之中。这一过程在产业链中的每一个加工环节重复,直至传导至产业链末端的终端产品。不同的是,成本的推动不如需求的拉动那么顺利。
(C)消费萎缩
与上述两种情况相反的是,消费萎缩和成本下降时的传导过程。当消费萎缩时产品开始积压,企业开始减产,导致该加工环节的原材料价格下降。这一过程逐渐向上游传导,最终迫使产业链源头产品价格回落。该上游产品有可能是其他产业链的上游。
(D)成本下降
对于下游企业来说,原材料成本的下降是件好事。不但可以提高加工利润,还可以降低产品价格,扩大市场。然而,在成本下降的整个传导过程中,加工企业却很难应对。面对不断降价的原材料,无论以何种价格买入,企业都要面临亏损。
百度百科-石油石化行业
富可敌国的石油巨人——国际大石油公司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提高成品油消费税税率的通知》(财税[2008]167号)文件中的附件2:《成品油消费税征收范围注释》七燃料油规定,燃料油也称重油、渣油,是用原油或其他原料加工生产,主要用作电厂发电、锅炉用燃料、加热炉燃料、冶金和其他工业炉燃料。腊油、船用重油、常压重油、减压重油、180CTS燃料油、7号燃料油、糠醛油、工业燃料、4-6号燃料油等油品的主要用途是作为燃料燃烧,属于燃料油征收范围。
据此,重油、渣油也称燃料油,为应征消费税油品。以外购该类货物为原料生产汽油、柴油,如何抵扣已纳的消费税,可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部分成品油消费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9号)文件第三条规定处理:以外购或委托加工收回的已税石脑油、润滑油、燃料油为原料生产的应税消费品,准予从消费税应纳税额中扣除原料已纳的消费税税款。
CH3OH是什么物质,详细一点
所谓“国际大石油公司”就是指那些依靠私人资本创建和经营的跨国石油公司。提起国际大石油公司,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它们庞大的经营规模、横跨全球的业务范围、卓越的盈利能力和在世界石油市场上的巨大影响力。在2006年度《财富》全球500强排名中,前十位中石油公司就占据了五位。埃克森美孚位居世界500强榜首,361亿美元的高额利润使其成为全球500强有史以来最赚钱的公司(每天为它带来近1亿美元的进项),3399.38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使这个老牌石油大亨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富可敌国。埃克森美孚的石油和天然气日产量几乎是科威特的两倍,公司在全球六个大洲均拥有能源储备,油气储量超过了全世界任何一家非性质的公司。位居前十名的其他几家大石油公司还包括雪佛龙德士古、康菲、壳牌和BP,这些石油巨头同样也赢得了举世关注的目光。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发展史可以折射出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历史。世界石油工业发展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有国际大石油公司的直接参与。在不同历史阶段,它们的角色都是举足轻重的。
(1)国际大石油公司的产生与发展。
洛克菲勒是最早的国际大石油公司的缔造者,也是国际大石油公司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创建者。当年他一手创建的标准石油公司,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将原油产量由1889年的占全美总产量16%迅速提升至26%,在美国加工和销售的市场份额高达75%~80%。此外,它还带动了石油工业国际化业务的发展,迅速在全球各地设立了分公司,逐渐取得了在美国和世界石油市场上的霸主地位。它还开创了石油公司上中下游一体化发展的业务模式,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和风险。如果公司在上游勘探开发业务中亏损,则可以在下游炼油和销售业务中找到平衡。但这个石油帝国的寿命不长,因为被指控“垄断和暴利”,1911年美国以反托拉斯法迫使标准石油集团解体,将其所属的92家公司改组成在法律上独立的20个公司集团,“大厦”坍塌后,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等石油公司得以幸存下来,这也是今天几大石油巨头的前身。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以美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飞速发展以及战事的需要极大地刺激了对石油的需求,推动了石油生产。垄断美国石油市场的五家上下游一体化的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德士古、海湾和雪佛龙也正是在这一阶段发展起来的。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前的相当长时间里,它们与英国的BP和英荷壳牌构成了世界石油历史上声名显赫的“七姊妹”,凭借在中东获得租借地石油开发特许权而发了大财,垄断了世界石油市场。
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造成了依赖石油的西方世界的恐慌,石油“七姊妹”也遭受重创,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国际大石油公司开始对自身发展模式和如何增强竞争能力进行思考,并开始新的实践。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石油领域不断发生大规模的兼并与联合。19年之前,这些较大规模的兼并与联合多数发生在下游业务(炼制和销售)和天然气业务(包括天然气发电)领域,并且很多只是公司部分业务之间的联合。1998年后,面对低油价的冲击,更多的石油公司卷入了兼并联合的浪潮,希望通过从外部进行的资产重组,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降低成本,共同抵御和降低风险,石油公司的兼并与联合演变成为以大型石油公司横向整体合并为主要特点的兼并与联合狂潮,并直接导致超级国际石油公司的形成。
世纪之交以国际大石油公司为主导的新一轮兼并浪潮,是面对石油业激烈竞争环境所进行的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洗牌。尘埃落定之后,埃克森美孚、英荷壳牌集团、BP、道达尔、雪佛龙德士古共同组成了石油业内的超级巨无霸方阵。这次兼并与联合狂潮强化了国际石油公司的实力和地位,同时也重新调整了当今石油工业的主体布局。
(2)新世纪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发展趋势。
起于1998年的大规模石油公司并购和结构调整,国际大石油公司基本完成了以扩大资产规模和强化竞争实力为目标的任务。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国际油价走高的有利形势下,它们在继续优化调整资产组合的同时,普遍将营造长期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首要的战略重点,进入了一个为长期增长而投资的新阶段。国际大石油公司在经营战略和竞争策略方面所做的战略调整,体现出一些全新的特点。这些战略调整,将对国际大石油公司的中远期业绩表现乃至世界石油工业的竞争和发展态势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这些新动向包括:一是实施战略转移,立足于长期可持续发展,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营造下一代核心资产;二是进行资产组合的优化,一方面通过补缺性的收购,弥补在关键发展领域的资产组合缺陷,另一方面择机处置边际资产,优化老油区投资,缓解近期内的成本上升和投资回报下降的问题;三是积极介入天然气合成油(GTL)、油砂和重油等非常规石油领域,重新重视勘探,立足更长远的发展,构建在新的关键领域的竞争优势。
举措之一:为长期增长投资,营造下一代核心资产。
在主要产区的战略接替上,国际大石油公司主要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新的油气发现项目为重点,表现出四个主要的战略方向,即主要把西非和墨西哥湾深水区、俄罗斯、实行开放政策的OPEC国家和LNG业务领域作为今后重要的新产量增长源。
如BP公司,已将其战略重点转向新的五大利润中心,即墨西哥湾(深水区)、特立尼达(天然气)、阿塞拜疆(环里海石油)、安哥拉(深水区)和俄罗斯(TNK-BP)。公司现有利润中心目前的产量为1.15亿吨,预计将以年均3%的速度递减;而新利润中心目前的产量是5000万吨,预计将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到2008年,产量将达到1亿吨。由于新利润中心的勘探开发成本和操作成本(分别为每桶油当量4美元和2.4美元)均低于现有生产区(发现开发成本为6~7.5美元/桶油当量,操作成本约为5美元/桶油当量),因而新利润中心产量的增长和资本支出的下降,将有助于提高BP的整体投资回报水平。
凭借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以及多年来在国的影响力,国际大石油公司在上述关键领域占据了有利的竞争地位,这将能够支撑其全球油气储量的可持续接替。根据高盛公司对20世纪90年代以前发现、目前正在开发中的储量在5亿桶油当量以上的50个大油气开发项目的统计分析,国际大石油公司在其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它们在50个大项目中占据了45%的储量。其中BP、埃克森美孚、道达尔、荷兰壳牌、雪佛龙德士古和埃尼公司等大公司占据了50个大项目预计净现值的90%。
埃克森美孚西非、墨西哥湾、中东(卡塔尔LNG)和里海,预期2006年在西非深水区新增产量将达5.5亿桶,占公司总产量的比重将从目前的8%上升到18%,在OPEC国家中的产量比重将由14%上升到18%荷兰壳牌西非(尼日利亚)、俄罗斯(萨哈林天然气)、加拿大油砂业务,预期2006年西非可新增产量4.6亿桶道达尔西非、中东、委内瑞拉和俄罗斯。预期2006年西非深水区可新增产量37万桶油当量/日,占总产量的13%,中东产量占公司总产量的比重将从2001年的23%上升到33%雪佛龙德士古墨西哥湾、西非(尼日利亚)和里海(哈萨克斯坦),预期西非深水区2006年可新增产量30万桶油当量/日,占公司总产量的比重将从2001年的13%上升到18%
2006年后几家国际大石油公司新增油气储产量的主要来源
大石油公司这种接替产量的来源分布结构,使其进入了一个高投资密集度的发展时期。由于新区项目多数为资本密集的勘探和开发项目,因此,预计未来几年中,大石油公司30%~40%的投资支出将用在深水区生产设施、管道或LNG上游和终端设施以及非常规石油开发设施项目的建设上。
基础设施投资的快速增长,将导致石油公司折旧、折耗和摊销费用增加,对公司近期内的投资回报产生较大的压力。不过,为实现长期持续的增长,这是必须的。除了可预期的储量收获外,大石油公司还可以以此为自己创造新的战略性油气资产基础和市场基础,同时,这对于全球石油工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预计2001—2010年,全球投入新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将达到约3430亿美元(含伊拉克重建),并可从中获得储量2000 亿桶油当量。正因如此,新一轮大规模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被视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石油工业的另一重大转折、一个大石油公司前所未有的新发展机遇。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多数是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跨国项目,不仅要求参与者有更为雄厚的资金技术实力,更要求其有丰富的商务技巧和广泛的行业影响力,因而在新的发展趋势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仍将是国际石油巨头。
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相应储量增长潜力
举措之二:优化资产组合,调整盈利资产序列。
2000年以来,为了提高回报率,大石油公司一直在降低老油区的资产比重(比如在美国和北海即是如此),同时,也择机出售战略不匹配的国际资产,以围绕其大型生产基础设施实现规模经济。2000—2003年,仅BP的资产处置收益就达到250亿美元。与资产处置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国际大石油公司在老油区的策略。在美国,目前多数公司取收获老油田现金的策略(即只收取现金收入,减少或不进行再投资),并择机出售资产。
举措之三:立足长远,抢占非常规石油业务发展先机。
随着世界大型常规油气发现及开发机会的日益减少,国际大石油公司开始将更长远的发展目标转向非常规石油上来。除了将LNG、GTL作为天然气储量商业化的有效方式外,国际大石油公司也越来越重视加拿大油砂、委内瑞拉重油等项目机会。
(据IEA,PetroleumEconomist,TDNewcrest)类别2000年2005年2010年2010年比2000年增长,%液化天然气(LNG)(万桶油当量/日)236.0350.0600.0154天然气合成油(GTL)(万桶油当量/日)3.83.8100.02531油砂合成油(万桶油当量/日)38.0142.0148.0290超重油(万桶油当量/日)77.087.5110.043非常规石油总计(万桶油当量/日)354.8583.3958.0170
世界非常规石油生产前景
近年来,受天然气价格上升、LNG供应成本下降以及国推动天然气商业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全球液化天然气的生产和贸易日趋活跃,正在成为世界油气工业的一个新的热点。预计全球25%~35%的天然气储量最终需通过LNG来实现商业化。预计到2008年,全球在天然气储量开发和LNG设施方面的投资将达到1500亿美元。因此,国际大石油公司十分看好未来LNG的发展,并纷纷抢占LNG领域的制高点。近两年来,国际大石油公司参与的LNG现有项目扩建、在建和拟建新项目就超过了30个,预计到2010年全球LNG年生产能力将达到3亿吨。LNG 项目开发不仅成为国际大石油公司商业化其天然气储量的关键,而且也将成为公司盈利的重要来源。因成本下降和项目寿命期长,目前LNG项目的投资回报水平明显高于其他项目,甚至高于上游勘探开发项目的平均水平。如果将上游的生产加上液化、船运和再气化资产组成独立的LNG业务的话,预计到2010年,这一业务在国际大石油公司运用资本中的比例可达到5%~10%,成为勘探生产、炼油、化工之外的第四大业务,其重要性甚至可能超过化工产品业务。
GTL 是一项将天然气转化为极清洁的炼制产品的技术,尽管这一技术的出现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但受项目经济性的限制,一直以来除了在南非以外,投资很少。近年来,随着技术的突破,GTL项目的经济性显著提高,加上国为开发“困气”(因缺乏当地消费市场而难以经济开发的天然气储量,只有通过LNG或GTL方式开发)提供优惠的财税条款,GTL项目开始真正被国和国际大石油公司看好。目前全球的“困气”量至少在2500万亿立方英尺,约占天然气总探明储量的25%。随着全球对于炼制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预计将从目前的2500万桶/日增长到2010年的2800万桶/日),特别是环境排放标准的日益严格,GTL将因其可用作炼厂提高柴油质量的原料等特点而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壳牌已与卡塔尔石油公司签订了意向书,到2009年建成投产14万桶/日的GTL生产厂,埃克森美孚也与卡塔尔石油公司签订了于2011年建成产能为15.4万桶/日的GTL项目的意向书。预计今后10年,这些公司将在GTL项目上投资330亿美元,实现产量75万桶/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埃克森美孚早在20年前就已经积极开发GTL技术,其专有技术C-21的开发耗资6亿美元,持有约3500项相关的国际和美国专利。
近年来在旨在减少沥青矿开和加工过程中燃气和蒸汽消耗方面的技术进步,使得油砂开发项目的经济性得到显著提高,项目开发进展明显加快。据加拿大权威机构分析,预计2004—2010年加拿大油砂合成油的产量将增长到148万桶/日。尽管目前仍存在着加拿大环境法规限制的不确定因素,但随着原油价格的上升,加拿大油砂项目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石油公司的关注。
委内瑞拉的超重油项目也正在引起更多的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兴趣。尽管委内瑞拉的财税合同条款比较苛刻(所得为51%),雪佛龙德士古和荷兰壳牌公司仍十分关注60亿~70亿美元的新项目机会,道达尔公司也正在谈判扩大其Sincor项目的产能。
举措之四:重新重视勘探。
受1998—1999年国际油价下跌的影响,国际石油公司的勘探支出下降了27%,这一趋势持续到2003年。据行业咨询机构伍德麦肯锡的研究,2003年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国家(简称OECD)大石油公司的勘探支出是8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了4%,BP和雪佛龙德士古更是分别下降了25%和15%。由于勘探支出的下降,OECD大石油公司在2001—2003年的勘探共获得72亿桶储量,与1996—1998年89亿桶的储量发现相比下降了20%,平均有机储量接替率为75%。
除了受低油价影响外,国际大石油公司勘探投资下降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它们将投资重点集中在低风险的探明储量的开发上,进而开发资本支出排挤了勘探资金。同时,技术进步也为深水区油气的开发创造了条件,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开发项目机会增多,需要大量投资基础设施以实现这些储量的商业化。
在勘探投资相对不足的状况出现多年之后,国际大石油公司目前已开始重视新前景区的勘探。2003年雪佛龙、雷普索尔、壳牌和道达尔均增加了勘探区块面积,涉足的国家也增加了。
举措之五:开拓新的并购热点,俄罗斯上游权益成为主要关注点。
以公司并购、资产重组和战略联盟为主要内容的资本运营活动,历来是国际大石油公司经营和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是其实现规模扩展、优化配置和实现价值最大化等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1998年以来的巨型并购活动,国际大石油公司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在全球范围内强化关键资产规模、实现协同效应和降低成本的任务。巨型并购后,国际大石油公司进行公司和资产并购交易的动机开始向弥补公司资产组合缺陷和实现资产最优配置转变,并购的主要目标也开始转向那些规模较大、资产的战略匹配性较好的中型石油公司。
尽管俄罗斯的油气行业投资环境仍存在多种不确定因素,但其丰富的未开发储量一直吸引着西方大石油公司。由于俄罗斯的产品分成合同(PSAs)立法不健全,审批过程冗长,加上俄罗斯目前的生产重点仍以现有开发项目为主,对外国石油资本的依赖程度较低,而且俄本土石油公司抵制PSAs,因此,国际大石油公司通过PSAs合同进入俄罗斯的难度很大。BP公司取了放弃产量分成协议途径的投资战略,收购TNK-BP公司50%的股份,通过股权参与的方式,迅速在俄罗斯石油项目中获得了规模优势。
另外,因多数国际大石油公司仍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处于资本投资密集期,为降低成本、改善投资回报,也不排除出现大型公司间合并的可能性。在本轮高油价周期中,大石油公司的现金流充裕,而股价大都没有随国际油价同步同幅上升。因而从公司收购者的角度来看,目前目标公司现金充裕但股价便宜,未必不是进行交易的有利时机。
当今世界石油工业正在全面经历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竞争更激烈,风险更大,更需要跨国石油公司对外界变化做出积极反应的时代。着眼于具有长期增长潜力的投资项目,优化公司资产组合,加强对石油包括非常规石油的控制和开发无疑是这些国际石油公司做出的有利战略选择。
山东海科化工集团的集团子公司
迷你甲醇 就是纯度不达标的酒精 简介 甲醇 Methanol 甲醇易燃,其蒸气与空气能形成爆炸混合物,甲醇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同时放出热量。方程式:CH3OH+O2→CO2+H2O 工业制法和储备工业上用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混合气(合成气)在一定的条件下制备甲醇。 甲醇可用做溶剂和燃料,也是一种化工原料,主要用于生产甲醛。甲醇分子中,碳原子以sp3杂化轨道成键,氧原子以sp3杂化轨道成键,为极性分子。主要参数见下: 甲醇的比例填充模型IUPAC英文名MethanolCAS号67-56-1RTECS号PC1400000SMILESCO化学式CH3OH摩尔质量32.04 g/mol外观无色液体密度0.7918 g/cm³熔点– ℃(176K)沸点64.7 ℃ (337K)在水中的溶解度互溶酸解离常数~ 15.5黏度0.59 mPa·s(20 ℃)分子偶极矩1.69 D(g)
警示性质标准词R11,R23/24/25,R39/23/24/25安全建议标准词S1/2,S7,S16,S36/37,S45闪点11 ℃临界温度239.5℃临界压力8.09MPa临界密度0.272g/ml编辑本段物理性质 甲醇的锯架投影式甲醇是一种无色、易燃、易挥发的有毒液体,常温下对金属无腐蚀性(铅、铝除外),略有酒精气味。分子量32.04,相对密度0.792(20/4℃),熔点-.8℃,沸点64.5℃,燃烧热725.76KJ/mol,闪点12.22℃,自燃点463.89℃,蒸气密度1.11,蒸气压13.33KPa(100mmHg 21.2℃),蒸气与空气混合物爆炸极限6~36.5 %(体积比),能与水、乙醇、、苯、酮、卤代烃和许多其他有机溶剂相混溶,但是不与石油醚混溶,遇热、明火或氧化剂易燃烧。挥发途中也会使物体油漆表面遭腐蚀。燃烧反应式为: 2CH3OH + 3O2 → 2CO2 + 4H2O 甲醇燃烧时无烟,火焰呈蓝色,在空气中爆炸极限6.0~36.5%(体积比) 编辑本段用途 甲醇用途广泛,是基础的有机化工原料和优质燃料。主要应用于精细化工,塑料等领域,用来制造甲醛、醋酸、氯甲烷、甲氨、硫酸二甲酯等多种有机产品,也是农药、医药的重要原料之一。甲醇在深加工后可作为一种新型清洁燃料,也加入汽油掺烧。甲醇和氨反应可以制造一甲胺。 编辑本段制法 甲醇甲醇的生产,主要是合成法,尚有少量从木材干馏作为副产回收。合成的化学反应式为: 2H2 + CO → CH3OH 合成甲醇可以固体(如煤、焦炭)液体(如原油、重油、轻油)或气体(如天然气及其他可燃性气体)为原料,经造气净化(脱硫)变换,除去二氧化碳,配制成一定的合成气(一氧化碳和氢)。在不同的催化剂存在下,选用不同的工艺条件。单产甲醇(分高压法低压和中压法),或与合成氨联产甲醇(联醇法)。将合成后的粗甲醇,经预精馏脱除甲醚,精馏而得成品甲醇。高压法为BA最先实现工业合成的方法,但因其能耗大,加工复杂,材质要求苛刻,产品中副产物多,今后将由ICI低压和中压法及Lurgi低压和中压法取代。 编辑本段健康危害 甲醇被大众所熟知,是因为其毒性。工业酒精中大约含有4%的甲醇,被不法分子当作食用酒精制作酒,而被人饮用后,就会产生甲醇中毒。甲醇的致命剂量大约是70毫升,酒中人饮用的最高限量为o.lg/Kg。 甲醇有较强的毒性,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影响最大,它经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肤摄入都会产生毒性反应,甲醇蒸气能损害人的呼吸道粘膜和视力。急性中毒症状有:头疼、恶心、胃痛、疲倦、视力模糊以至失明,继而呼吸困难,最终导致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慢性中毒反应为:眩晕、昏睡、头痛、耳鸣、视力减退、消化障碍。甲醇摄入量超过4克就会出现中毒反应,误服一小杯超过10克就能造成双目失明,饮入量大造成死亡。致死量为30毫升以上,甲醇在体内不易排出, 会发生蓄积,在体内氧化生成甲醛和甲酸也都有毒性。在甲醇生产工厂,我国有关部门规定,空气中允许甲醇浓度为50mg/m3,在有甲醇气的现场工作须戴防毒面具,废水要处理后才能排放,允许含量小于200mg/L。 甲醇的中毒机理是,甲醇经人体代谢产生甲醛和甲酸(俗称蚁酸),然后对人体产生伤害。常见的症状是,先是产生喝醉的感觉,数小时后头痛,恶心,呕吐,以及视线模糊。严重者会失明,乃至丧命。失明的原因是,甲醇的代谢产物甲酸会累积在眼睛部位,破坏视觉神经细胞。脑神经也会受到破坏,产生永久性损害。甲酸进入血液后,会使组织酸性越来越强,酸性物质因肾排泄障碍而潴留,酸中毒是尿毒症最常见的死因之一,损害肾脏导致肾衰竭。 职业禁忌症:视网膜及视神经病; 职业疾病:职业性急性甲醇中毒 健康检查周期:2年 解毒方法 甲醇中毒,通常可以用乙醇解毒法。其原理是,甲醇本身无毒,而代谢产物有毒,因此可以通过抑制代谢的方法来解毒。甲醇和乙醇在人体的代谢都是同一种酶,而这种酶和乙醇更具亲和力。因此,甲醇中毒者,可以通过饮用烈性酒(酒精度通常在60度以上)的方式来缓解甲醇代谢,进而使之排出体外。而甲醇已经代谢产生的甲酸,可以通过服用小苏打(碳酸氢钠)的方式来中和。 急性甲醇中毒患者应及时送医院抢救。误饮甲醇者,早期可用苏打水洗胃,以排除甲醇在胃内的贮留。超过 3日者,可用发汗剂及泻药。遇到视力紊乱时,应反复进行腰椎穿刺,以预防视神经萎缩,并给以大量维生素 B族和血管扩张剂,或给以氧气吸入和少量多次输血。也可用针刺和中药等治疗。 编辑本段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编辑本段甲醇汽油 甲醇汽油是指把甲醇部分添加在汽油里,用甲醇燃料助溶剂复配的M系列混合燃料。其中:M15(在汽油里添加15%甲醇)清洁甲醇汽油为车用燃料,分别应用于各种汽油发动机,可以在不改变现行发动机结构的条件下,替代成品汽油使用,并可与成品油混用。甲醇混合燃料的热效率、动力性、启动性、经济性良好,具有降低排放、节省石油、安全方便等特点。世界各国根据不同国情,研发了M3、M5、M15、M20、M50、M85、M100等不同掺和比的甲醇汽油。目前,商用甲醇主要为M85(85%甲醇+15%汽油)和 M100,M100性能优于M85,具有更大的环境优越性。 编辑本段甲醇工业行业简介 甲醇生产过程比较简单,原料来源多样,煤、石油和天然气均可制甲醇。甲醇用途广泛,它的下游产品多达几百种。近年来由于世界各国环保意识的加强,特别是美国国会于1990年11月15日通过清洁空气法修正案以后,甲醇的身价备增,全球甲醇的需求增长加快。 中国甲醇产业发展速度丝毫不逊于任何一国,仅靠最近5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甲醇产量就跃居全球首位。 但是,正如正在发育期的孩子一样,只是个头高并不能证明就是身体健康。相反,过高的个头可能还是一种病态。 甲醇属低附加值化工产品。低成本是该类产品竞争的核心,也是生产企业取的重要竞争战略,是企业安身立命的关键。低成本需要优化各种影响产品成本的生产要素,包括原料价格、工艺路线、融资成本、装置规模和物流费用。 成本 200美元/吨PK80美元/吨 国内外甲醇工业现状 目前国内甲醇装置规模普遍较小,且多用煤头路线,以煤为原料的约占到78%;单位产能投资高,约为国外大型甲醇装置投资的2倍,导致财务费用和折旧费用高。这些都影响成本。据了解,我国有近200家甲醇生产企业,但其中10万吨/年以上的装置却只占20%,最大的甲醇生产装置产能也就是60万吨/年,其余80%都是10万吨/年以下的装置。根据这样的装置格局,业内普遍估计,目前我国甲醇生产成本大约在1400元~1800元/吨(约200美元/吨)。一旦出现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国内甲醇价格有可能要下跌到约2000元/吨,甚至更低。这对产能规模小、单位产能投资较高的国内大部分甲醇生产企业来讲会压力剧增。 而以中东和中南美洲为代表的国外甲醇装置普遍规模较大。目前国际上最大规模的甲醇装置产能已达到170万吨/年。2008年4月底,沙特甲醇公司170万吨/年的巨型甲醇装置在阿尔朱拜勒投产,使得该公司5套大型甲醇装置的总产能达到480万吨/年。国外企业装置规模大,公用设施分摊投资就少,且用天然气路线,单位产能投资大幅下降,成本竞争力大为增强。据石油和化工规划院分析,目前国外天然气产地在建的大型甲醇生产装置成本只有60~80美元/吨。 不仅如此,国外大型甲醇装置多以天然气为原料,用天然气两段转化或自热转化技术,包括德国鲁奇公司、丹麦托普索公司、英国卜内门化工公司和日本三菱公司等企业的技术。相对煤基甲醇技术,天然气转化技术成熟可靠,转化规模受甲醇规模影响较小,装置紧凑,占地面积小。尽管近年来国际市场天然气价格也在上涨,但国外甲醇生产企业依靠长期供应协议将价格影响因素降至最低。 而我国大部分甲醇生产以煤为原料,气化装置规模有限和占地面积大的先天缺陷制约着甲醇生产装置向大型化发展。同时近年来煤炭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对本来还具有一定成本优势的煤基甲醇产生较大影响,再加上煤基甲醇大多建在西部地区,运输费用较高。种种因素进一步削弱了煤基甲醇的价格竞争力。 国外大型甲醇装置集中投产后,传统的销售渠道无法消化骤然增多的甲醇。2010年之前,国外甲醇以低价冲击中国市场几无悬念。 产品能耗:60吉焦/吨PK30吉焦/吨 现实是:国外甲醇生产规模大,技术先进,管理严格,能耗低,产品质量稳定;国内大甲醇装置的产品质量已经达到国际水平,但许多小甲醇或联醇装置产品质量尚不稳定。 据全国化学工程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石化宁波工程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唐宏青介绍,国内煤基甲醇每吨产品能耗为50~60吉焦,耗煤1.6吨左右,耗水22~30吨。以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的甲醇每吨产品能耗约为40吉焦,耗天然气900~1150立方米,耗水16~20吨。我国小型联醇装置每吨产品耗能则高达70吉焦。而国外大型甲醇装置基本都以天然气为原料,并且每吨产品能耗只有25~30吉焦,耗天然气760~920立方米,耗水10~15吨。 另外,由于我国甲醇生产大多用煤基路线,酸性气体和灰渣排放量较大,需投入较多资金建设环保处理设施。而国外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大型甲醇装置,基本属于清洁生产,对环境影响较小,环保投入也相应较小。 运输成本:55美元/吨PK25美元/吨 许多业内专家都向记者提到了国内甲醇生产的一个先天不足:我国甲醇生产所需原料煤炭、天然气主要集中在经济较落后、交通不便的西部,而我国甲醇市场消费中心在华东和华南地区。西部甲醇运到华东和华南地区需铁路或公路的长途运输,运输费用最高达400元/吨(约55美元/吨)。甲醇产地与消费地相距较远,导致交通运输成为今后我国甲醇发展的主要瓶颈。 而大甲醇装置集中的中东和中南美洲地区,同时也是世界上天然气最为丰富的地区,地和甲醇生产装置与沿海地区距离较近,生产装置紧靠甲醇装运码头,甲醇产品全部用海路运输,运输方便。据统计,从中东、中南美洲和澳洲地区将甲醇运到亚洲主港地每吨产品的运费只有25美元左右,运输费用较低。 而且,在物流方面,即使条件好的国内甲醇企业也仅有厂内储运和铁路装运设施,国内目前还没有全国性更没有世界性的甲醇中转运输基地,没有甲醇大型专用运输工具。而国外甲醇生产商大多在世界各地建有大型甲醇中转基地和储运设施,拥有自己或长期租用的甲醇运输船队。 投资模式:单打独斗PK合作运营 如果谈到国内甲醇生产的后天不足,业内专家认为主要是目前国内甲醇装置建设大多是独资企业,少有合资合作。这对于动辙投资上百亿元的甲醇及下游产品项目来说,无疑加大了融资难度和投资风险。 而国外甲醇装置大多为合资合作建设与运营。一般股东构成包括投资商、专利商、销售商和供应商等,且投资商和股东委托专业资产管理公司协助运营。这样便能有效解决融资问题,降低资金成本和投资风险,并在技术、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等方面得到保证,最大限度地优化各种生产要素,提高项目竞争力。 营销模式:自行销售PK专业销售商 据正智远东公司调查,尽管我国已成为最主要的甲醇生产国,但目前国内甲醇生产企业还属内向型企业,产品几乎全部面向国内市场,建设项目的市场分析和决策几乎也全部依赖于国内市场,出口量微乎其微,根本无暇顾及到国际市场上的需求和变化。 编辑本段燃烧热的值及其燃烧方程式 CH3OH(l)+3/2O2(g)=CO2(g)+2H2O(l) △H=-725.76kJ/mol 编辑本段网络用语 甲醇(纯)即清纯之意。 如:非诚勿扰中马伊咪有是圣女还是甲醇之说。
富可敌国的石油巨人是指哪些石油公司?
山东海科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始创于1988年,是以石油炼制为主的石油化工企业,拥有自营进出口权。2007年2月14日,在英国伦敦证券上市,成为第一家登陆英国伦敦交易市场的中国化工企业。股票代码HAIK 海科化工集团有限公司ORD USD0.002(DI)
公司始终按照企业管理现代化、生产技术高新化、主导产品名牌化、市场营销国际化的目标发展,着力实施“品牌战略”和“国际化战略”,影响力随着市场的扩张而快速提升,海科品牌正以高速成长之势走向国际舞台。凭借扎实的管理和良好的业绩,先后荣获中国石油化工企业100强、山东省质量管理优秀单位、山东省信息化示范企业、山东省财务管理优秀单位、山东省成长型中小企业、省级文明单位等称号,并通过了国家级火炬。
公司主要从事汽油、柴油、液化气、石油焦、蜡油、重油、丙烯、硫磺等产品的生产销售。公司主要拥有常减压装置两套、重催装置、催化装置、焦化装置、加氢装置、制氢装置和气分装置,装置设计配套合理,均用DCS集散控制系统,年综合加工能力500万吨,产品达到国三排放标准,国内第三家取得了汽油、液化气生产许可证的地炼企业。
公司重视技术创新、自主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立式油炉燃烧水焦炭技术达到国际水平,催化装置掺炼焦化蜡油、催化氧化污水脱硫、异丙醚提高汽油辛烷值技术都是公司自主研发的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技术成果。2006年3月被确认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在发展壮大的同时,始终将安全环保放在重要位置,在原有的环保设施的基础上,新建硫脲装置、50t/h湿式氧化法脱硫装置、200t/h污水处理装置、酸性水气提等环保装置,2009年5月200t/h中水回用装置的投用,使海科成为全国第一家污水零排放企业,实现了污水的达标排放,并提前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
公司地处东营市规划的工业园区——史口工业园内,公司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运输条件,距离首都北京400公里,距国家一级开放口岸—东营港约100公里。东营市海陆空纵贯结合的立体交通网必将为大家的到来提供优质便利的交通
海科新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始建于2002年9月,是海科集团下属的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新型精细化工企业,位于胜利工业园区内,拥有自营进出口权,是国内唯一一家具有药用辅料生产许可证并连续生产医药级丙二醇的企业。
公司主要从事碳酸二甲酯、丙二醇、碳酸丙烯酯、二氧化碳、异丙醇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产品主要应用于农药、医药、烟草、化妆品、涂料、油墨等领域,产品远销美国、日本、德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并以其优良的品质、合理的价格和真诚的服务得到国内外客户的一致认可。现拥有45000吨/年碳酸二甲酯和36000吨/年丙二醇装置、54000吨/年碳酸丙烯酯装置、10000吨/年二氧化碳装置、3万吨/年异丙醇装置。
新源公司始终本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凝聚和吸引了大批优秀的复合型人才,大专以上学历者占职工总数的50%以上。拥有《一种改进的碳酸二甲酯的合成方法》等四个国家发明专利使用权,2005年3月被确认为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为公司走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之路构建了坚实的基石。
公司自建立以来,严格按照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运作,已经通过ISO9000、ISO14000、OHSMS18000管理体系认证,并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生产许可证,为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山东海科胜利电化有限公司
是海科集团下属的以盐化工为主的企业,位于东营市东城南工业园区,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现有固定资产1.8亿元,员工320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92人,拥有40000公亩的盐场,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
公司主要生产30%液体烧碱、96%、99%固片碱、液氯、高纯盐酸、次氯酸钠等产品。公司拥有山东省第一套国产化离子膜烧碱装置。
已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安全生产标准化审核。 企业先后被评为:市用国际标准工作先进单位、市诚信经营单位、市企业管理优秀单位、省计量确认合格单位、省高新技术企业、省质量管理优秀企业、省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
公司始终坚持“遵纪守法、居安思危、以人为本、安全为先、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方针,在集团公司的领导下,与各界朋友携手共进,共谋发展。
东营天东生化工业有限公司
始建于1992年,是专业生产黏多糖的生物制药企业。2000年10月被山东省科技厅命名为“高新技术企业”,同年12月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2002年12月通过了肝素钠认证,2004年8月取得肝素钠药品生产许可证,2005年7月取得低分子肝素--依诺肝素钠美国FDA的DMF注册号18452(国内首家),同年10月取得EDQM依诺肝素钠的COS文件的接收确认,2005年12月肝素钠通过GMP认证,2006年1月取得了依诺肝素钠原料药药品生产许可证。2007年3月伊朗卫生部针对我们的依诺肝素钠产品进行了现场审计并于5月获得伊朗GMP证书。2007年6月通过了EDQM的现场审计。2007年10月我们获得了达替在美国FDA的DMF的注册号20905。2008年3月12日获得了EDQM依诺肝素钠检查证书。
通过十多年的生产与探索,我们在肝素系列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拥有了自营进出口与外贸代理于一体的营销网络,并培养了自己的专业团队,成为国内专业的肝素类产品生产厂家。
东营市海科气分有限责任公司
成立于2004年,是以丙烯生产为主的化工企业,是海科集团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之间的纽带。
公司所拥有的气分装置,利用海科化工生产的液化石油气作为原材料生产的丙烯是一种重要的精细化工原料,实现了集团公司内的产品循环利用,减少了浪费和环境污染,提高了生产效率。
丙烯结构式为CH3-CH=CH2,为一种无色气体,带有甜味,化学性质活泼,与空气可形成具爆炸性的混合物,为需求规模仅次于乙烯的重要基本有机原料之一。丙烯最主要是作为聚丙烯的原料,约占其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其次用于生产丙烯睛、环氧丙烷、丙烯酸、丁辛醇、苯酚、环氧氯丙烷、乙丙弹性体等下游产品。丙烯在医用化工、石油化工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国际上供不应求,价格呈稳步上升趋势。我公司60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生产的液化石油气含有30%-35%左右的丙烯,如果将此液化石油气作为民用燃料,是一种低级利用。用气体分馏工艺将丙烯分离出来,作为化工基础原料,是一种充分利用的较佳选择。
东营市海科瑞林化工有限公司
是山东海科化工集团控股子公司,是集石油化工、精细化工、氯碱化工为一体的综合性化工企业,成立于2008年3月,注册资本4亿元。股东有山东海科化工集团有限公司、鑫都集团有限公司和东营市金达源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位于山东省东营市东营经济开发区,紧邻黄河三角洲最大港口——东营港,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主要经营汽油、柴油、蜡油、液化气、石油焦、环氧丙烷、烧碱、多元醇酯、聚碳酸酯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目前公司在建项目有120万吨/年重质油综合利用、100万吨/年油品精制、50万吨/年轻质油改质三个项目,项目非原油一次加工,属原油深度加工和炼化一体化项目,投资9.5亿元,预计2009年12月份投产运行。
作为首家进驻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的综合性化工企业,海科瑞林公司的发展建设得到了省、市、区各级和领导的高度关注和支持,多次就本项目建设的优惠政策、发展规划、进展速度召开专项会议,使得项目在规划、设计、环保、土地、建设、招标、政策等各方面进展异常顺利。海科集团将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扬“学习、现代、速度、精细”的企业精神,加快实施炼化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实现海科集团年产值300亿元、利税26亿元的发展目标。
海林商贸
燃油添加剂什么牌子的好?
所谓“国际大石油公司”就是指那些依靠私人资本创建和经营的跨国石油公司。提起国际大石油公司,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它们庞大的经营规模、横跨全球的业务范围、卓越的盈利能力和在世界石油市场上的巨大影响力。在2006年度《财富》全球500强排名中,前十位中石油公司就占据了五位。埃克森美孚位居世界500强榜首,361亿美元的高额利润使其成为全球500强有史以来最赚钱的公司(每天为它带来近1亿美元的进项),3399.38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使这个老牌石油大亨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富可敌国。埃克森美孚的石油和天然气日产量几乎是科威特的两倍,公司在全球六个大洲均拥有能源储备,油气储量超过了全世界任何一家非性质的公司。位居前十名的其他几家大石油公司还包括雪佛龙德士古、康菲、壳牌和BP,这些石油巨头同样也赢得了举世关注的目光。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发展史可以折射出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历史。世界石油工业发展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有国际大石油公司的直接参与。在不同历史阶段,它们的角色都是举足轻重的。
(1)国际大石油公司的产生与发展。
洛克菲勒是最早的国际大石油公司的缔造者,也是国际大石油公司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创建者。当年他一手创建的标准石油公司,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将原油产量由1889年的占全美总产量16%迅速提升至26%,在美国加工和销售的市场份额高达75%~80%。此外,它还带动了石油工业国际化业务的发展,迅速在全球各地设立了分公司,逐渐取得了在美国和世界石油市场上的霸主地位。它还开创了石油公司上中下游一体化发展的业务模式,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和风险。如果公司在上游勘探开发业务中亏损,则可以在下游炼油和销售业务中找到平衡。但这个石油帝国的寿命不长,因为被指控“垄断和暴利”,1911年美国以反托拉斯法迫使标准石油集团解体,将其所属的92家公司改组成在法律上独立的20个公司集团,“大厦”坍塌后,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等石油公司得以幸存下来,这也是今天几大石油巨头的前身。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以美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飞速发展以及战事的需要极大地刺激了对石油的需求,推动了石油生产。垄断美国石油市场的五家上下游一体化的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德士古、海湾和雪佛龙也正是在这一阶段发展起来的。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前的相当长时间里,它们与英国的BP和英荷壳牌构成了世界石油历史上声名显赫的“七姊妹”,凭借在中东获得租借地石油开发特许权而发了大财,垄断了世界石油市场。
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造成了依赖石油的西方世界的恐慌,石油“七姊妹”也遭受重创,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国际大石油公司开始对自身发展模式和如何增强竞争能力进行思考,并开始新的实践。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石油领域不断发生大规模的兼并与联合。19年之前,这些较大规模的兼并与联合多数发生在下游业务(炼制和销售)和天然气业务(包括天然气发电)领域,并且很多只是公司部分业务之间的联合。1998年后,面对低油价的冲击,更多的石油公司卷入了兼并联合的浪潮,希望通过从外部进行的资产重组,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降低成本,共同抵御和降低风险,石油公司的兼并与联合演变成为以大型石油公司横向整体合并为主要特点的兼并与联合狂潮,并直接导致超级国际石油公司的形成。
世纪之交以国际大石油公司为主导的新一轮兼并浪潮,是面对石油业激烈竞争环境所进行的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洗牌。尘埃落定之后,埃克森美孚、英荷壳牌集团、BP、道达尔、雪佛龙德士古共同组成了石油业内的超级巨无霸方阵。这次兼并与联合狂潮强化了国际石油公司的实力和地位,同时也重新调整了当今石油工业的主体布局。
(2)新世纪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发展趋势。
起于1998年的大规模石油公司并购和结构调整,国际大石油公司基本完成了以扩大资产规模和强化竞争实力为目标的任务。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国际油价走高的有利形势下,它们在继续优化调整资产组合的同时,普遍将营造长期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首要的战略重点,进入了一个为长期增长而投资的新阶段。国际大石油公司在经营战略和竞争策略方面所做的战略调整,体现出一些全新的特点。这些战略调整,将对国际大石油公司的中远期业绩表现乃至世界石油工业的竞争和发展态势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这些新动向包括:一是实施战略转移,立足于长期可持续发展,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营造下一代核心资产;二是进行资产组合的优化,一方面通过补缺性的收购,弥补在关键发展领域的资产组合缺陷,另一方面择机处置边际资产,优化老油区投资,缓解近期内的成本上升和投资回报下降的问题;三是积极介入天然气合成油(GTL)、油砂和重油等非常规石油领域,重新重视勘探,立足更长远的发展,构建在新的关键领域的竞争优势。
举措之一:为长期增长投资,营造下一代核心资产。
在主要产区的战略接替上,国际大石油公司主要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新的油气发现项目为重点,表现出四个主要的战略方向,即主要把西非和墨西哥湾深水区、俄罗斯、实行开放政策的OPEC国家和LNG业务领域作为今后重要的新产量增长源。
如BP公司,已将其战略重点转向新的五大利润中心,即墨西哥湾(深水区)、特立尼达(天然气)、阿塞拜疆(环里海石油)、安哥拉(深水区)和俄罗斯(TNK-BP)。公司现有利润中心目前的产量为1.15亿吨,预计将以年均3%的速度递减;而新利润中心目前的产量是5000万吨,预计将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到2008年,产量将达到1亿吨。由于新利润中心的勘探开发成本和操作成本(分别为每桶油当量4美元和2.4美元)均低于现有生产区(发现开发成本为6~7.5美元/桶油当量,操作成本约为5美元/桶油当量),因而新利润中心产量的增长和资本支出的下降,将有助于提高BP的整体投资回报水平。
凭借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以及多年来在国的影响力,国际大石油公司在上述关键领域占据了有利的竞争地位,这将能够支撑其全球油气储量的可持续接替。根据高盛公司对20世纪90年代以前发现、目前正在开发中的储量在5亿桶油当量以上的50个大油气开发项目的统计分析,国际大石油公司在其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它们在50个大项目中占据了45%的储量。其中BP、埃克森美孚、道达尔、荷兰壳牌、雪佛龙德士古和埃尼公司等大公司占据了50个大项目预计净现值的90%。
埃克森美孚西非、墨西哥湾、中东(卡塔尔LNG)和里海,预期2006年在西非深水区新增产量将达5.5亿桶,占公司总产量的比重将从目前的8%上升到18%,在OPEC国家中的产量比重将由14%上升到18%荷兰壳牌西非(尼日利亚)、俄罗斯(萨哈林天然气)、加拿大油砂业务,预期2006年西非可新增产量4.6亿桶道达尔西非、中东、委内瑞拉和俄罗斯。预期2006年西非深水区可新增产量37万桶油当量/日,占总产量的13%,中东产量占公司总产量的比重将从2001年的23%上升到33%雪佛龙德士古墨西哥湾、西非(尼日利亚)和里海(哈萨克斯坦),预期西非深水区2006年可新增产量30万桶油当量/日,占公司总产量的比重将从2001年的13%上升到18%
2006年后几家国际大石油公司新增油气储产量的主要来源大石油公司这种接替产量的来源分布结构,使其进入了一个高投资密集度的发展时期。由于新区项目多数为资本密集的勘探和开发项目,因此,预计未来几年中,大石油公司30%~40%的投资支出将用在深水区生产设施、管道或LNG上游和终端设施以及非常规石油开发设施项目的建设上。
基础设施投资的快速增长,将导致石油公司折旧、折耗和摊销费用增加,对公司近期内的投资回报产生较大的压力。不过,为实现长期持续的增长,这是必须的。除了可预期的储量收获外,大石油公司还可以以此为自己创造新的战略性油气资产基础和市场基础,同时,这对于全球石油工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预计2001—2010年,全球投入新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将达到约3430亿美元(含伊拉克重建),并可从中获得储量2000 亿桶油当量。正因如此,新一轮大规模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被视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石油工业的另一重大转折、一个大石油公司前所未有的新发展机遇。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多数是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跨国项目,不仅要求参与者有更为雄厚的资金技术实力,更要求其有丰富的商务技巧和广泛的行业影响力,因而在新的发展趋势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仍将是国际石油巨头。
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相应储量增长潜力举措之二:优化资产组合,调整盈利资产序列。
2000年以来,为了提高回报率,大石油公司一直在降低老油区的资产比重(比如在美国和北海即是如此),同时,也择机出售战略不匹配的国际资产,以围绕其大型生产基础设施实现规模经济。2000—2003年,仅BP的资产处置收益就达到250亿美元。与资产处置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国际大石油公司在老油区的策略。在美国,目前多数公司取收获老油田现金的策略(即只收取现金收入,减少或不进行再投资),并择机出售资产。
举措之三:立足长远,抢占非常规石油业务发展先机。
随着世界大型常规油气发现及开发机会的日益减少,国际大石油公司开始将更长远的发展目标转向非常规石油上来。除了将LNG、GTL作为天然气储量商业化的有效方式外,国际大石油公司也越来越重视加拿大油砂、委内瑞拉重油等项目机会。
(据IEA,PetroleumEconomist,TDNewcrest)类别2000年2005年2010年2010年比2000年增长,%液化天然气(LNG)(万桶油当量/日)236.0350.0600.0154天然气合成油(GTL)(万桶油当量/日)3.83.8100.02531油砂合成油(万桶油当量/日)38.0142.0148.0290超重油(万桶油当量/日)77.087.5110.043非常规石油总计(万桶油当量/日)354.8583.3958.0170
世界非常规石油生产前景近年来,受天然气价格上升、LNG供应成本下降以及国推动天然气商业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全球液化天然气的生产和贸易日趋活跃,正在成为世界油气工业的一个新的热点。预计全球25%~35%的天然气储量最终需通过LNG来实现商业化。预计到2008年,全球在天然气储量开发和LNG设施方面的投资将达到1500亿美元。因此,国际大石油公司十分看好未来LNG的发展,并纷纷抢占LNG领域的制高点。近两年来,国际大石油公司参与的LNG现有项目扩建、在建和拟建新项目就超过了30个,预计到2010年全球LNG年生产能力将达到3亿吨。LNG 项目开发不仅成为国际大石油公司商业化其天然气储量的关键,而且也将成为公司盈利的重要来源。因成本下降和项目寿命期长,目前LNG项目的投资回报水平明显高于其他项目,甚至高于上游勘探开发项目的平均水平。如果将上游的生产加上液化、船运和再气化资产组成独立的LNG业务的话,预计到2010年,这一业务在国际大石油公司运用资本中的比例可达到5%~10%,成为勘探生产、炼油、化工之外的第四大业务,其重要性甚至可能超过化工产品业务。
GTL 是一项将天然气转化为极清洁的炼制产品的技术,尽管这一技术的出现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但受项目经济性的限制,一直以来除了在南非以外,投资很少。近年来,随着技术的突破,GTL项目的经济性显著提高,加上国为开发“困气”(因缺乏当地消费市场而难以经济开发的天然气储量,只有通过LNG或GTL方式开发)提供优惠的财税条款,GTL项目开始真正被国和国际大石油公司看好。目前全球的“困气”量至少在2500万亿立方英尺,约占天然气总探明储量的25%。随着全球对于炼制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预计将从目前的2500万桶/日增长到2010年的2800万桶/日),特别是环境排放标准的日益严格,GTL将因其可用作炼厂提高柴油质量的原料等特点而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壳牌已与卡塔尔石油公司签订了意向书,到2009年建成投产14万桶/日的GTL生产厂,埃克森美孚也与卡塔尔石油公司签订了于2011年建成产能为15.4万桶/日的GTL项目的意向书。预计今后10年,这些公司将在GTL项目上投资330亿美元,实现产量75万桶/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埃克森美孚早在20年前就已经积极开发GTL技术,其专有技术C-21的开发耗资6亿美元,持有约3500项相关的国际和美国专利。
近年来在旨在减少沥青矿开和加工过程中燃气和蒸汽消耗方面的技术进步,使得油砂开发项目的经济性得到显著提高,项目开发进展明显加快。据加拿大权威机构分析,预计2004—2010年加拿大油砂合成油的产量将增长到148万桶/日。尽管目前仍存在着加拿大环境法规限制的不确定因素,但随着原油价格的上升,加拿大油砂项目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石油公司的关注。
委内瑞拉的超重油项目也正在引起更多的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兴趣。尽管委内瑞拉的财税合同条款比较苛刻(所得为51%),雪佛龙德士古和荷兰壳牌公司仍十分关注60亿~70亿美元的新项目机会,道达尔公司也正在谈判扩大其Sincor项目的产能。
举措之四:重新重视勘探。
受1998—1999年国际油价下跌的影响,国际石油公司的勘探支出下降了27%,这一趋势持续到2003年。据行业咨询机构伍德麦肯锡的研究,2003年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国家(简称OECD)大石油公司的勘探支出是8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了4%,BP和雪佛龙德士古更是分别下降了25%和15%。由于勘探支出的下降,OECD大石油公司在2001—2003年的勘探共获得72亿桶储量,与1996—1998年89亿桶的储量发现相比下降了20%,平均有机储量接替率为75%。
除了受低油价影响外,国际大石油公司勘探投资下降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它们将投资重点集中在低风险的探明储量的开发上,进而开发资本支出排挤了勘探资金。同时,技术进步也为深水区油气的开发创造了条件,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开发项目机会增多,需要大量投资基础设施以实现这些储量的商业化。
在勘探投资相对不足的状况出现多年之后,国际大石油公司目前已开始重视新前景区的勘探。2003年雪佛龙、雷普索尔、壳牌和道达尔均增加了勘探区块面积,涉足的国家也增加了。
举措之五:开拓新的并购热点,俄罗斯上游权益成为主要关注点。
以公司并购、资产重组和战略联盟为主要内容的资本运营活动,历来是国际大石油公司经营和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是其实现规模扩展、优化配置和实现价值最大化等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1998年以来的巨型并购活动,国际大石油公司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在全球范围内强化关键资产规模、实现协同效应和降低成本的任务。巨型并购后,国际大石油公司进行公司和资产并购交易的动机开始向弥补公司资产组合缺陷和实现资产最优配置转变,并购的主要目标也开始转向那些规模较大、资产的战略匹配性较好的中型石油公司。
尽管俄罗斯的油气行业投资环境仍存在多种不确定因素,但其丰富的未开发储量一直吸引着西方大石油公司。由于俄罗斯的产品分成合同(PSAs)立法不健全,审批过程冗长,加上俄罗斯目前的生产重点仍以现有开发项目为主,对外国石油资本的依赖程度较低,而且俄本土石油公司抵制PSAs,因此,国际大石油公司通过PSAs合同进入俄罗斯的难度很大。BP公司取了放弃产量分成协议途径的投资战略,收购TNK-BP公司50%的股份,通过股权参与的方式,迅速在俄罗斯石油项目中获得了规模优势。
另外,因多数国际大石油公司仍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处于资本投资密集期,为降低成本、改善投资回报,也不排除出现大型公司间合并的可能性。在本轮高油价周期中,大石油公司的现金流充裕,而股价大都没有随国际油价同步同幅上升。因而从公司收购者的角度来看,目前目标公司现金充裕但股价便宜,未必不是进行交易的有利时机。
当今世界石油工业正在全面经历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竞争更激烈,风险更大,更需要跨国石油公司对外界变化做出积极反应的时代。着眼于具有长期增长潜力的投资项目,优化公司资产组合,加强对石油包括非常规石油的控制和开发无疑是这些国际石油公司做出的有利战略选择。
重油发电机组的重油发电发展分析
首先,我们梳理下好的添加剂的几个重要核心因素,之后我们来讲讲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好的添加剂能不能省油。
目前市场上主要为化学添加剂,由于化学添加剂是混合物,成分复杂, 而且不同厂家的燃油添加剂成分完全没有可比性,有些成分在燃油中已经存在,有些成分对不同燃油生产厂家、不同车辆的油品起的作用完全不同,加在某些油品中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而换了一辆车,不但没有起到作用,反而由于添加了燃油添加剂,化学反应发生沉淀,使油路堵塞,引起熄火、动力下降、油耗上升现象。 燃油添加剂的分类从添加剂的生产工艺看,燃油添加剂又可分为化学添加剂、生物添加剂、物理添加剂。
1.?化学添加剂
化学添加剂为最早出现的添加剂 ,是把化学药剂添 加入燃油中,通过化学反应来达到某种作用。如抗爆剂 、金属钝化 剂、抗氧化剂、防冰剂、防胶剂、 抗静电剂、抗磨剂、抗烧蚀剂、流 动改进剂、防腐蚀剂 、消烟剂、助燃剂、十六烷值改进剂、清净分散剂、热安定剂、染色剂、表面活性剂、杀菌剂、润滑剂等等 ,这些在油品生产企业生产过程中已经添加。而目前市售老技术类的化学添加剂也主要是这些物质的组合,或者在某些方面强化。
化学添加剂添加入油品后,与原有其它添加剂作用是否发生沉淀、分层,要通过实验才能知道。因此化学添加剂必须先经实验确定其加入燃油后的稳定性才能使用。对于效果明确的化学添加剂可以在油品生产企业添加。对于终端用户,做添加后稳定性试验成本太高。
2.?生物添加剂
生物添加剂是近几年诞生的通过生物合成而生产的一类添加剂。生物添加剂具有以下优点∶(1)以植物为原料,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2)植物生长过程中吸收的CO2和生物基添加剂使用过程中释放的CO2量相当,可以缓解温室效应;(3)天然物质便于微生物降解,可以减少环境污染;(4)植物中的脂基是带极性的,植物制剂对烃类、醇类有缓和作用,对燃料有助燃效果。如,国外利用棕榈油为原料制备的一种生物基汽油,我们中国用的是乙醇作为生物基的乙醇汽油。
弊端
生物基的燃油添加剂 ,对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具有较明显的改进作用,改性后的该生物添加剂可以提高汽油辛烷值 1.5个单位。生物添加剂由于生物合成过程中质量控制很困难 ,每一批产品质量差异很大,而且作用衰减快 ,短期内即失去作用。因此生物基添加剂能改善汽油燃烧以及对燃油具有选择性的原因都有待进一步研究。所以,目前国内的乙醇燃油这类生物基燃油不仅仅批次差异大,而且存放时间短就会产生变质,影响了直喷发动机这类主流发动机的工作效能,严重点会导致发动机怠速抖动,点火困难,早燃失火缺缸。
3.?物理添加剂
近几年来,以美国SUPER(司有普)技术为主研究的物理添加剂引起业内关注。这类添加剂以当地燃油特点为基质,配合一部分任何化学药剂,通过物理的作用改善燃油特性。具体的工作原理如下:核磁共振传递剂,其生产工艺为选用优质石脑油作为传递核磁共振的基质,使之进入特殊的核磁共振发生装置中。在这一装置中石脑油可获取核磁共振特性 ,并且使之永久记忆且保存其共振特性。以此具有共振特性的石脑油作为“母液”(原液),使用时配比一部分剂量加入添加剂中,添加剂闪融到机动车的液体燃料(汽油、柴 油、重油、煤油、轻烃 、醇类、醚类等)和气体燃料(液化气、天然气 等)中,即可把此“母液”的共振特性传递给燃油及发动机机件,并不断传递给新加入的燃油。获得这一共振特性的燃油在发动机内高温高压下同步爆发,燃烧极其充分,因此达到了降低尾气排放、增大动力、节省燃油、减低噪声的效果清除积碳作用。 同时启动也更容易。另外共振波如同医疗领域的超声波可以无损伤粉碎、排出人体内结石一样,可以无损伤,配合以高效的化学药剂,以布朗运动原理和絮状分解技术,强力排出发动机内燃机陈旧积炭,所分解的积碳颗粒远远小于三元催化器的孔径得以顺利排出排气管。且能阻止发动机或内燃机内新积炭形成,净化、保护发动机,延长发动机寿命(起到免拆缸除积炭的作用)。这种具有核磁共振特性 的 “母液”(原液)被称为 “核磁共振传递剂”,也就是现在司有普原液类的添加剂。好添加剂如何识别
弊端
该类核磁共振技术石脑油的生产成本偏高,技术门槛高,目前并没有大规模的使用,仅仅在极少数的燃油添加剂厂家使用,而且必须通过授权才能使用该技术,授权周期长。
优点
由于核磁共振传递剂基质是石脑油,和油箱比例计算,微量添加的石脑油不但与燃油能很好互溶,而且与燃油中已经存在化学剂不发生化学反应,只与燃油发生物理的共振传递作用,作用机理各异互不影响,完全克服了在燃油中重复添加化学添加剂存在的许多弊端。
国内燃油添加剂尚缺行业标准
国际上通常都由炼油厂提供品牌燃油的性能评定指标数据 ,因为光有组分指标的合格是不够的。 性能评定是衡量燃油品质的重要一环。中国在燃油性能评定标准方面尚是空白。组分指标方面也没有严格执行。由于国内缺乏对燃油的评定标准和方法,各地技术监督局无法实施监控。国际工业对燃油的性能指标有严格要求,对2类无铅汽油来说有四点 :一是燃油喷嘴清洁度,要求流量损失最大不超过5%:二是进气阀沾滞 ,要求能够通过 ;三是进 气阀清洁度 ,要求平均每阀不超过 100mg;四是燃烧室沉积,要求为不大于 140%。
所以我们会发现现在的进口汽车和合资发动机对国内的燃油适应度很差,也和没有具体的燃油测评标准有很大关系,因为这些发动机技术是按照国外燃油的标准研发的,但是国外标准又远远高于国内的燃油标准,因为现在阶段的直喷发动机的怠速抖动成了较长便饭。
由于国内组分指标方面没有严格标准执行,大量使用劣质化学添加剂也引起了诸多不良后果,许多劣质化学添加剂中的主要成分本身就是燃油中限制的成分 ,如含有铅 、锰 、 铁、硅、苯、稀烃、硫 、磷等。这些物质的过量添加。破坏了原来油品的质量,很多化学添加剂的毒性大大高于参比油。化学添加剂与燃油发生化学反应,某些方面的性能改善了,但含苯物质的添加有可能同时生成了苯丙芘等许多其它化学物质从尾气中排放出来,苯丙芘是一种高度致癌物质,其毒性很大;再如汽油 、柴油中的添加剂之一四乙基铅就是一个剧毒物质,使用后产生了二次污染 ,现正退出燃油添加剂领域;含铁物质的加入,影响了车辆的电磁阀功能,使整车性能下降。
同时,针对进口的添加剂也要引起足够重视,进口添加剂的研发燃油组分标准完全是出口国的燃油,到了国内的燃油领域是无法适应的,也可以说基本是无法满足国内的燃油组分要求,但是同时消费者要支付高昂的关税成本,得不偿失。最好是在选择添加剂的时候,选择第六代这类具备物理特性还完全适合国内燃油的添加剂。如果实在不会选择,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询问,添加剂的母液,是不是司有普母液(原液)。
如何选择好的添加剂,少走弯路燃油添加剂有用吗,如何选择不会被带入坑
随着发动机生产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燃油品质也需要得到同步提升,才能适应先进的发动机技术的变化,如果只是发动机技术的提升而燃油品质的提升止步不前,将会造成发动机和燃油不匹配问题,出现诸多发动机运行中的各类现象,比如早燃,怠速抖动,加速无力等问题。马云说:“如果银行不改变,我将改变银行”。那么,如果燃油技术不提升,燃油添加剂将帮助燃油提升品质改善用车状况,更加科学的养护好爱车。目前,先进的燃油添加剂产品亦紧跟发动机技术升级步伐,迅速地推陈出新,相关的技术也日趋成熟。
? 现如今,燃油添加剂技术已进入到6.0时代。但由于利益问题及新技术壁垒等原因,绝大部分的厂家依旧在使用较为落后的老技术来为车主提供油路养护产品。据国家科学院统计,每10个燃油添加剂厂家中,就有9.5个仍然在使用了国五或者以下技术的添加剂。这些“过时”的技术曾经对低端排放标准确实是有帮助的。但是,自从进入到直喷发动机和国六排低碳放要求的时代,这类技术就完全无法适应新发动机和最新环保的技术要求。曾经信誓旦旦要保卫蓝天守护蓝天的信言在现实面前变得越来越骨感。其实识别是不是最新技术的添加剂非常简单,可以简单的以,是不是司有普原液类的清洁剂来识别即可。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下,到底有多少种对燃油添加剂使用的误区认识。认识和熟悉了误区,自然就知道正确科学的答案。
归纳起来看,目前市场存在以下几种误区和现状,大家一起来了解下。
误区和现状一:
只使用老牌的添加剂,认为老牌的添加剂更加可靠,其实老牌添加剂的技术因为市场惯性,依旧停留在老旧技术水准上,要知道特斯拉的引进一是为了学习先进的造车技术,二来是为了马蝇效应激励国内车企奋发图强,但越是老牌的产品,就越喜欢躺在当下的技术上舒舒服服的过活,技术不追求更新,就完全不能适应汽车发动机技术的变化要求,更谈不上当初的宗旨,保卫蓝天白云。
误区和现状二:
部分车主迷信纯进口添加剂原液,事实上,全球汽车燃油添加剂原液的品类多达12种。所以,绝大多数的消费者都会因此而感到困惑。严格意义来讲,只要是融合于燃油的液体都可以统称为原液。并非大家常说的PEA、?PIBA等胺类物质,这类胺类物质是原液,但却仅仅属于十几种原液的一种。
美国作为汽车和石化技术的第一大国,在燃油添加剂的技术方面也遥遥领先,在美国的页岩油的大规模使用中,成品油在进入加油站前已经混合了相当比例的燃油添加剂,而在各大中小超市的货架随处可见,各类适合美国燃油的添加剂的陈列,在美国添加剂的使用是极其普遍的事情。这里不的不说的是,进口的燃油添加剂是根据进口国的燃油研发的,进口国的燃油和国内的燃油有相当大的差异,在基础原油的成分和质量上相差甚大,馏分的成分自然差异巨大。加之国内燃油的技术和国外不同,因此进口燃油添加剂和国内燃油的匹配程度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中国在2008年出台了关于燃油和燃油添加剂分开销售的细则后,2008年以后的燃油可以理解成是不含添加剂的“裸油”,故此,我们看到加油站的小瓶添加剂横空出世。这和很多人理解的,"燃油既然质量好为什么还要单独销售添加剂"的想法是完全不同的,这种现象完全来自于规则的出台,也正是有这类规则,我们的燃油单升售价从来没有超过9元。
第六代燃油添加剂的特点是什么:基于美国技术且专为中国燃油市场研制的添加剂,被称作第六代燃油添加剂。它是目前国内使用效果最好的添加剂。而其中最核心的成分则是司有普原液类的添加剂。此类添加剂是多种功能一体化,研发前提是根据国内燃油特点研发,所以,才有如此的光环和美誉。
误区和现状三:
很多车主依旧认为添加剂是没用的。经统计发现,在受访的100名车主中,60%的受访车主认为添加剂是没用的,而在这60%中,98%车主所使用的是电喷自然吸的发动机汽车。也就是说,58%的车主虽说燃油添加剂无效,是因为他们使用的都是老旧技术的发动机--电喷自然吸气车辆。而剩下42%的车主则认为添加剂是有用的,他们无一例外使用的是直喷涡轮增压最新技术的发动机。
所以,以直喷车辆作为主流发动机的今天,不要再轻易听信电喷自然吸气车主的观点,因为如果养护不及时,造成的最终损失,是自己承担。电喷自然吸气发动机并非不需要燃油添加剂,只是因为燃烧的方式不同,造成感觉不同,其实就和人们生病一样,现在感觉良好的身体不等于没有潜在的病变,等到病变爆发,已经是到了无计可施的地步,拆发动机维修就成了必然之路,和人做手术一样,拆开发动机必然会伤及发动机的完整性和出厂的密封性能,连带的其他问题是不可估量的。所以日常使用燃油添加剂对车辆的养护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误区和现状四:
相当一部分车主和很多修理厂给认为,新车不需要使用添加剂。其实,一辆汽车从店里开出来的那刻起,就和燃油结下了终身姻缘关系。就好比我们人类,天天吃品质差的食用油调料,吃不好的大米白面,长此以往身体得病的概率就会加大,严重影响到我们的寿命和生命质量。我们在孩提时代就需要接种各类疫苗,而不是长大得病后再去治疗。汽车也是一样的道理,在新车或准新车的时候,就需要预防油路导致的各种用车养车问题,不要等到实在不行了再进行大修。要知道治好后,肺部会纤维间质化,车大修后,性能上也会一落千丈。大修车辆的工时费成本,都足够每次使用一百来元的添加剂,间隔5000公里使用一次,连续行驶400W公里。要知道几乎很少有司机可以一生行驶超过100W公里。为了节省小钱而最终损失了大成本,得不偿失。
那么修理厂是专业的,难道不知道这个道理吗?要知道,现在绝大部分人还对添加剂没有概念不知道什么是燃油添加剂,加上大量的低质量低功效的添加剂充斥市场,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特征,人们往往都不知道什么是好的添加剂,又何谈能购到好的燃油添加剂给爱车使用。修理厂也存在利益考虑,宁可费点功夫,也想手工操作油路清洁,要知道全手工清洁油路,工时费低于1500元是没有人愿意操作的,还不算材料使用成本。消耗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成本。结局和使用高效的燃油添加剂效果没区别,抛开机会成本能不算,经济成本后者只占到前着的零头。
误区和现状五:
选择便宜的添加剂。要知道添加剂的价格低廉只是满足了消费者降低购买风险需要,但是附带的弊端也有一大堆。任何产品都是有成本的,低廉的添加剂极可能造成车辆的各种突发症状。即便没有突发症状,选了一个无效的添加剂,花出去的钱等于白花。这样算下来,其实成本更高。而进口关税的问题,导致进口添加剂的售价偏高,这类添加剂的价格虽然高,但是使用价值就不好说,因为这类添加剂在国外的售价还不到中国市场价的三分之一,所以质量上,大家可以自己推理。因此,不要迷信进口的添加剂。一方面,要考虑是否适合国内的燃油,另一方面,要考虑消费者是否应该为这类添加剂的关税买单。
误区和现状六:
迷信原厂添加剂。其实车企是工业制造企业,没有化工技术及基础。原厂添加剂都是通过代工生产出来的。如果有些消费者就是喜欢汽车原厂品牌的燃油添加剂,那么可以问一下,是不是司有普原液的添加剂。如果不是,那么在性能上就要打个问号。
误区和现状七:
迷信大加油站的燃油百分百万无一失。其实,不管是什么加油站,都是要定期清洁油罐和加油设备的滤芯的。加油枪上面有过滤网,一个月就要清洁一次。如果不脏,那为何要去清洁呢?储油罐,定期要清洁,如果没有杂质、胶质,水分,那为何要去清洁呢?在运输燃油的车辆导入地下储油罐后,要稳油30分钟不允许加油,如果油罐内没有氧化物杂质,为什么要稳油30分不允许加油?其最大的目的就是防止杂质太多,加入到车内造成问题。但是现在因为利益问题,稳油30分钟的操作几乎很少见了。所以,没有百分百的燃油质量,又何来的百分百无质量问题的燃油。
任何燃油都有变质周期,乙醇和国六燃油的变质是非常快的,出厂到燃油公司2-3天,燃油公司进行调和2-3天,燃油公司再运输到加油站2-3天,加油站在存放2-3天之后加入到车内,整个周期就有9-12天。如果加入车内再跑的很少,比如20天用完,整个时间就是一个月,那么乙醇国六燃油7-10天开始变质,其实早就开始了。这就好比是我们人类一直吃变质的馊了的饭菜一样,高浓度的亚硝酸盐势必会对身体的癌变产生直接的影响。车辆要是长期使用变质的燃油,势必会造成发动机抖动、无力、油耗高、严重烧机油大修等问题。
所有确信加的燃油百分百没有质量问题的观点,都出于不想否定自我认知的前提,但不推翻自己,就代表自己是没有思维逻辑的问题吗?这就好比是掩耳盗铃。所以,很多新车的怠速抖动是检测不到任何问题的,没有故障码,店里也常常归结为燃油问题,不过车主依旧停留在相信大加油站燃油百分百没问题的思维层面,坚决否认燃油问题,才会出现很多纠纷。
误区和现状八
认为燃油添加剂只有去除积碳的作用。燃油添加剂清洁积碳的确是其中的一个作用。但是,好的燃油添加剂可远远不止这点功效。因为油路最先开始是有胶质、杂质的。逐步出现水分,汽油滤芯的设计可以帮我们佐证这一点,积碳仅仅是燃油燃烧后留下的产物。形成这个现象发根本原因是在于燃油的油路这些油菌胶质杂质和水分参与燃烧导致的积碳超标。所以,好的燃油添加剂,要能清洁积碳要能去除水分还能分解胶质,防腐防锈缺一不可。
目前燃油添加剂领域的商家除了使用低于国六标准的燃油添加剂,还一味地追求宣传清洁积碳的效果,但是这样研发的添加剂治标不治本。何况绝大部分的添加剂去连除积碳的效果都没有。这里我们就要强化另外一个误区,那就是一味地强调去除积碳,就意味着使用的是强碱性添加剂。长期使用会导致喷油嘴密封圈老化,对发动机其他部件造成损伤。因为中性不伤车的添加剂才是可以连续使用的安全的添加剂。目前,市面上的这类原液的添加剂都用的是司有普原液,养车更护车。
误区和现状九:
一味地相信做的年头久的品牌。其实,中国邮政是个年头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的品牌,但是快递业被开放后,“三通一达”,哪一家不比邮政做得好,效率高。因此,一味相信大品牌,不如多考虑品牌产品是否及时更新换代,是否适应现在的市场需求,能不能真正地解决市场问题。这一点,从燃油添加剂这细分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到,技术源自美国,又潜心专研中国燃油市场及需求的司有普燃油添加剂迸发出来的产品,更加适合中国车主。
误区和现状十:
一味地相信大公司的添加剂是最好的。其实,产品研发讲究的是专注度和专一性。苹果公司之前拥有上百种单品,后来被压缩成几个单品,造就了苹果手机的垄断地位,诺基亚手机每年出十几个型号,结果被苹果打败。所以,专研一个品类的公司才是这个行业独一无二的好公司,其产品自然就代表了最先进的技术和质量。
误区和现状十一:
直喷和电喷发动机使用不同的添加剂。不管什么类型的发动机使用的燃油都是一样的,燃油添加剂顾名思义是管理燃油油路的,所以,不存在直喷发动机和电喷发动机单独使用的燃油添加剂,市面上不存在直喷发动机专门使用的燃油,自然就不存在直喷发动机专用的燃油添加剂。
综上所述,我们中国车主在选择燃油添加剂的时候,要有基本的识别能力,以上十一点现状仅仅是冰山一角,日后会继续补充。希望广大车主朋友,少走弯路选择到真正能够解决车辆问题的优质汽车养护品。央视测试好用的添加
?燃油添加剂可以省油吗?上个世纪80年代未90年代初的时候.我国曾经掀起过—次使用汽车添加剂的高潮。随2004年油价上涨,带动了燃油添加剂消费再次升温。很多车主在加油站加油时,都遇到过这样的询问:您的车要不要来点添加剂,可以帮您省油......
去年油价高企,一些车主通过使燃油添加剂达到了省油的目的,而且还保养了发动机和油路。从添加剂中受益的车主们,一定不会同意张旭的观点,他们会说——一切缺点不是添加剂的错,而是你没有正确的使用它们。燃油添加剂真的可以省油?燃油添加剂是个很笼统的说法,仅以其中的化学添加剂来说,就可以根据不同的作用分为抗爆剂、金属钝化剂、防冰剂、防胶剂、抗静电剂、抗磨剂、流动改进剂、消烟剂、助燃剂、表面活性剂、杀菌剂等等十几种。其中部分添加剂通过清洁化油器或者疏通喷油嘴、改善燃油的流动性来减少燃油的浪费;而其中助燃剂一类的添加剂则直接参与燃油在发动机气缸里的物理化学反应,使燃油的燃烧在同一时间完成,可以有效地提高发动机的效率。所以燃油添加剂还是可以起到省油作用的。曾有市场权威部门发布检测报告指出,市场上由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添加剂一般能省油10%到15%。如果选择得好,不但可以降低油耗,还有增加动力、保养发动机、清除积碳等效果。另外,对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表明,使用正确的燃油添加剂后,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下降26.6%,一氧化碳下降1%。由于燃油品质的高低对燃油消耗、尾气排放、动力性能至关重要。
而目前中国生产的燃油品质与国际上还有很大差异,因此在燃油中加入一些添加剂可以更好地满足燃油的经济性、排放性、动力性要求,达到环保节能的作用。如何使用添加剂随着石油化工业的发展,一些具有清洁化油器、喷油嘴作用的添加剂已经在一些成品油的生产中被添加了,通常不需要车主额外购买使用。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化学添加剂大多是几种功能物质的组合,只不过强化了其中某些方面的作用罢了。我国在燃油添加剂产品方面,只有一个1999年制定的非强制性标准,且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燃油添加剂本身是个利国利民的好产业,但市场上“散乱差”的问题比较突出。就本刊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我国有备类添加剂品牌400余个,其中泥沙俱下、良莠混杂。一些化学添加剂中的主要成分本身就是燃油中限制的成分,如铅、锰、铁、硅、烯烃、硫、磷等。这些物质的过量添加,反而破坏了原来燃油的质量,而含硫和磷化物质的添加剂有可能同时生成强致癌物质,并随尾气排放出来,形成剧毒排放物。奥迪汽车公司车间部主管陈超明是汽车维修领域的行家,据他的了解,目前在市场上出售的正品添加剂绝大多数对汽车本身是没有损害的,关键是效果的问题。使用化学添加剂需要格外注意。由于化学添加剂的种类繁多、成分复杂,有些添加剂之间相互发生的化学反应会产生不良效果,所以在确定了解所用添加剂的成分和化学特性以前,不要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添加剂。
此外,由于不同燃油品牌的油品成分不尽相同,与燃油添加剂相互间的作用也不同,所以即使一种添加剂加在某种品牌的油品中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而换了其他加油站配用另一家公司生产的燃油,也可能造成沉淀、油路堵塞、熄火次数增多、动力下降、油耗上升等负面作用。因此,在使用化学添加剂前不但要咨询有经验的车主关于添加剂本身的问题,还要清楚与之“配合默契”的燃油品牌和种类。除了化学添加剂,新一代物理燃油添加剂也正在市场兴起。比如用核磁共振技术石脑油原液的司有普燃油添加剂,就是第六代最新技术生产的新一代多用途添加剂。据生产商对该种添加剂的台架测试数据显示,动力性能提高28%,平均节油达2O%,并可使汽车尾气的排放降低80%。价格是车主们关心的另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品牌繁多、品种各异,价格也是相差很多——以规格为354毫升的进口汽油添加剂为例,价格从100元到300元不等,使用比例也是从兑用40升到100升汽油不同。如果从节油省钱的角度考虑,以添加剂实现l0%的省油功效、98号汽油每升7.3元计算,平摊到每升汽油上的添加剂的“盈亏点”是0.65元,相当于一瓶使用比例为70升汽油的添加剂;如果使用92号汽油(每升6.5元),则添加剂节油省钱的“盈亏点”是每升汽油0.59元。当然,如果添加剂是物理原液和化学添加成分搭配的,同时具有清洁喷油嘴和化油器、去除油路水份的效能,去除胶质防腐防锈的效果,其价格就会高一些,因为这类技术成本偏高而且药液在进行混合搭配的技术壁垒偏高,中间要使用的填充剂较多,自然比普通的化学添加剂成本高一大截。
燃油专家的选购参考
1.?通常物理性质的添加剂不改变燃油的成分,故对汽车发动机不会产生腐蚀性。2.仔细阅读添加剂的说明书。不要使用含有金属粒子的添加剂。因为含金属粒子的添加剂在加入用三元催化器的汽车中可能会产生不良反映,严重时使三元催化失效。3.看产品是否通过正规渠道,是否有国家权威机构的检测合格报告。特别对进口产品更要多加留意。按照目前我国的现行法规,凡进口产品必须有国家的法定检测报告,且瓶体的商标说明必须是以不干胶帖纸来展示中文说明,否则不得销售,以防有人浑水摸鱼,用伪劣产品冒进口产品,坑害消费者。4.要小心价格陷阱。由于添加剂市场尚未成熟,消费者对价格不太了解,有些商家故意设置出超低价格,给消费者造成,反正便宜用了也不心痛,不怕上当受骗的错觉。5.建议消费者选用国内技术先进的品牌。因为目前添加剂的技术国内与国外产品的差距不明显,正像彩电行业一样,国内某些产品的实际效果已经超过国外的同类产品,而且价格实惠得多。
选用燃油添加剂并不一定是价格高的好、外国产品好。最重要的是,国外的燃油添加剂的研发路径是国外燃油,绝大部分不适合中国燃油特点。如果要在现在的燃油排放标准下选择燃油添加剂,最好是选择国六标准的司有普原液类的添加剂。这类原液的添加剂既符合国六标准又通用于国四五的标准。最重要的是进口的美国技术专门按照中国燃油研发的。而且是用核磁共振石脑油原液,属于物理添加剂,中性不伤车。去水去积碳除胶和防腐防锈都具备。如果大家看到是这类原液的添加剂就可以用放心使用。
随着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和对石油需求的不断增长,常规石油储量日益减少,有着巨大勘探潜力和广阔发展前景的重油成为21世纪重要的能源之一。
所谓重油,就是非常规石油的统称,包括重质油、高黏油、油砂、天然沥青和油母页岩等。
有关统计资料表明,世界上重油的地质储量大约为1万多亿吨。重油、常规原油和天然气地质储量比例分别为53%、25%和22%。重油的地质储量相当于常规油气储量之和。
我国重油比较丰富,陆上重油、沥青约占石油总量的20%以上,预测量为198亿吨。
经过50多年的勘探,我国先后在全国12个盆地发现70多个重油油田。近几年,又分别在吐哈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发现深层重油。到2005年年底,我国已探明重油地质储量20.6亿吨。重油已成为中国原油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国际石油界在重油勘探、开发、炼制与综合利用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难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创新,以求更大幅度地降低成本。另外,随着石油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如何加强世界各重油生产国对勘探开发的重视以及消费国对重油的合理利用,也成为重油工业乃至世界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下面对重油柴油发电机与轻油柴油发电机进行简单对比:
一、重油机的优、缺点
相对柴油而言,重油价格较低,用重油发电较经济。
重油机的耐久性好,它的大修期长,最短的都需10000多小时才需大修,最长的长达40000多小时才需大修,且使用寿命较长,而柴油机一般在7000小时左右就需大修。
重油机噪音较低,但重油机安装占地面积较大,安装周期较长。
重油机的燃油消耗低,但它的一次性投资较大。
重油机带负载能力较强,可长期在90%负载安全可靠运行,但重油机对操作人员及设备管理要求较高。
重油机运行稳定、可靠且可连续运行,并能充分利用废气制冷,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重油发电与轻油发电成本对比
1、油价:根据当前市场油价:180#重油:3000元/吨;0#柴油:4.05元/升。
2、燃油耗油量:根据柴油机组性能及确切数据统计,燃重油时每度电耗油约240克;燃柴油时每度电耗油0.28升。
3、对比:(以每度电计算) 项目 重油机(单位:元) 柴油机(单位:元) 耗油费 0.72 1.134 维修费 0.03 0.03 机油耗材消耗费 0.02 0.036 机组折旧 0.01 0.02 人工管理 0.02 0.01 合计成本: 0.81 1.228 由上表可以看出,用重油发电比柴油发电每度电节约成本约0.418元
以一台1000KW机组计算,带90%负载运行,按每天运行22个小时,每月发电26天,每月的发电量为:52万度左右.
重油发电比柴油盈利:52万度×0.418元/度=21.73万元
一台全新1000KW重油机工程总投资在:250~300万元之间(多台机组投资额会大幅降低).
理论投资回收期:275万元÷21.73万元/月≈12个月
考虑各种因素,实际投资回收期为18个月(一年半)。
随着国际、国内能源价格的调整,0#柴油的价格日益攀升。节能降耗倍受现代企业精英们的注视。国际标号180#重油以其低价位、高燃烧值使用方便等优点,成为首选油品。
发电设备的市场前景
发电设备行业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固定资产投资行业,肩负着为国民经济以及人民生活用电提供发电成套设备的重任,近年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2008年,全国发电设备生产继续保持增长。1-10月,发电设备累计产量达10,745.83万千瓦,同比增长1.9%。
中国电力行业的产业政策将向优化电源结构趋势发展,即优先发展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而对煤电则“立足优化结构、节约、重视环保、提高技术经济水平”。未来一个时期,可再生和新能源发电设备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在中国发电装机总容量中的比重将逐步增加。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